1. 首页 > 星座常识 > 文章页面

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对对联?)


其实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翁同龢八字对联,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对联写作规则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扩展资料

对联的特征

1、独特性和普遍性

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2、寄生性和包容性

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中。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

3、通俗性和高雅性

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

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4、实用性和艺术性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写作规则

规则: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介绍: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仄仄平平平仄仄)村中老媪嗜评书(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家长)安知鱼不化为龙(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对联的节奏与风格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再如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再如诙谐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再如:

烟沿檐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

文章分享结束,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和翁同龢八字对联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