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常识 > 文章页面

培养孩子学医从哪入门,学医几百年前佛门改变命格是谁(孩子学医从哪里开始)

婴儿打嗝,什么时候会好转

本文目录

学医几百年前佛门改变命格是谁所谓的有名中医真的有用吗如何看待“算命”

袁了凡逆天改命的故事

现在人们常说的命运,指的是一个人的宿命和运气;而按照古代命理学上来说,命和运是不同的,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所赋的本性,是没法改变的。古代人信奉命是人一生之所归,人的命又分为好命、坏命、富贵命和贫穷命等等;但是人的命运终归是个玄学,命不好的人,肯定就会想着怎么去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这就有了逆天改命这一说法。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8个方法

同是生命,一般运行,但其际遇苦乐不等,祸福悬殊,是谁的主使?又是谁在安排?有人以为冥冥中有一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操纵人生的命运,其实,安排命运、主宰祸福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因为众生心念,飘忽不定,时而思善,时而思恶,策动身口的语言行动,便形成一种或善或恶的惯性,贮藏在自己八识心田中,作为一种引生未来生命的力量,佛教名之为业力种子;当因缘聚会时,此业力种子自然引生或苦或乐的果报体,同时也注定一生或苦或乐的运程,此即是俗语所谓:“命中注定”。那么逆天改命真的存在吗?人真的能够靠自己逆天改命吗?以下讲诉一个真实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物故事:

袁了凡本不叫袁了凡,而是叫袁黄,号学海,明朝万历年间,他出生于浙江嘉善。很小的时候,袁黄的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对他说:“你放弃科考吧,去学医,学医能赚钱,还能救济别人。”袁黄说:“可是我很想读书啊!”母亲说:“学医是你父亲的遗愿。”袁黄只好从命:“那好吧!”

17岁那年,袁黄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走过来,躬身说:“你不应该学医,你是仕途中人,现在改行读书,明年可以中秀才。”袁黄不信:“您是谁啊?”老者说:“我姓孔,乃《邵子神数》传人。”袁黄腾一下从地上蹦了起来,邵子,那可是宋朝第一神算子。袁黄鞠躬说:“您可以跟我一起回家吗?”袁黄把孔先生带回家,把他给自己算命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半信半疑,对孔先生说:“那你算算袁黄小时候的事情。”孔先生掐指一算,竟算得分毫不差,母亲跪服,立马将袁黄送进了学馆。

第二年袁黄一赶考,果然中了秀才,连名次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在县上考试的排名是第十四名,在市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母亲惊呆了,对袁黄说:“赶紧去把孔先生请来。”母亲对孔先生说:“请您再给袁黄算算将来。”

孔先生一番推算后,对袁黄说:“你某某年可以考第十九名,某某年可以禀生补缺,某某年可以提拔当贡生;当贡生后会去四川某县当县令,三年半后你会回到家乡,在53岁这年八月初十丑时,你将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嗣。”对于自己短命无子的命数,袁黄很不喜欢,所以拒绝相信,但他还是把这个命数一一记了下来。

令人称奇的是,袁黄以后每次参加考试的结果,竟然都与孔先生所算丝毫不差;但独独有一桩事似乎有些不准,孔先生算命时说:“你补缺禀生后,每月去领俸米时记个数,领到91石5斗时,你就会升级,成为贡生。”可当袁黄领到70多石的时候,一位姓屠的提学,看袁黄品学兼优,便决定提拔他当贡生。袁黄暗喜:“孔先生算得也不全准。”

谁知道,姓屠的提学不久就离开了,代理提学不同意提拔袁黄,于是搁置了决定。再后来,一位姓殷的先生来当了提学,殷提学读完袁黄的文章后,觉得“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于是立马将袁黄从秀才提拔为贡生;而提拔之时,袁黄刚好领俸91石5斗,这一下,袁黄彻底相信了命数: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就会有。

袁黄从此唉声叹气,心如死灰,当贡生后,他按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在北京一年,他整天静坐,也不读书了,想着命就如此了,努力也没有用;一年后,他转回南京国子监读书。未进国子监前,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座一室,三日不眠。禅师暗暗称奇:“如此定力,真是了得。”

于是禅师就问袁黄:“凡夫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没有妄念,是什么原因?”袁黄叹了一口气,说:“我一生吉凶祸福,都被孔先生算定了,命由天定,还有什么好想呢?”禅师听后淡淡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袁黄便问:“此话怎讲?”

禅师一挥袍袖,朗声说道:“凡夫因为不能无心,所以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不得他的命。但是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不住他的命。你二十年来被孔公算定,一毫都不曾转变,岂不就是凡夫吗?”

袁黄问:“您是说定数也可以逃脱吗?”禅师说:“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袁黄跪求:“请师傅教我摆脱命数之法。”禅师拿了一本《功过格》递给他:“每晚将一天的存心行事,反省检点,按格记功过。每至月底,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多余的就可作为善行了。”拜别禅师,袁黄回到家里,跪在佛前忏悔,并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那一天,袁黄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将凡夫之见,一扫而光,是为了凡。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活得小心谨慎,即便在无人之处,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他、毁谤他的,他也安然接受。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按孔先生算的命,袁了凡应考第三名,结果没想到,他竟然考了第一名。接下来,孔先生算的命又失灵了,孔先生没算到袁了凡会考中举人,哪知秋天乡试,他竟然中了举人;云谷禅师说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话他更加相信了。十年后,袁了凡完成了三千善事,他又跪在佛前忏悔,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再行三千善事,希望能得子嗣;仅仅过了一年,袁了凡便梦想成真,夫人顺利产下一子,起名天启。

袁了凡做善事从此更加用心,每天至少“日行一善”,仅仅两年,三千善事又已完成。他又跪在佛前忏悔,再次做了疏文,立誓行善一万件,希望能遂进士之愿;三年之后,袁了凡竟然真的中了进士,很快,吏部就补他去做了宝坻县县令。一上任,袁了凡便备了一个小册子:“我将这本小册子取名为‘治心篇’。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因此要治心。”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时,袁了凡便将《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将其所行善事恶事,不管大小,一一记录;到了晚上,他再翻阅记录,闭门治心。

袁了凡虽然坚持日行一善,但夫人却整天愁眉苦脸:“你许诺做一万件善事,可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啊?”那天晚上,袁了凡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位天神,他对天神说:“我很惭愧,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天神说:“现在宝坻百姓过得很艰苦,你只要给他们减粮减税,便足以抵一万件善事了。”第二天,袁了凡便立即下基层考察实情,宝坻县的田,每亩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袁了凡了解百姓赋税后,觉得应下调至一分四厘六毫。于是上书朝廷,恳请减免赋税以充养民力,朝廷同意其请求,并取缔了各种额外摊派;全县百姓为此雀跃欢呼,鼓掌相庆,此举,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减粮善政”。

当时宝坻常闹水灾,袁了凡便兴修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坝抵挡水患侵袭;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沿海岸堤坝种植柳树,将连绵不断的海堤变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四百年前的宝坻,多是一文不值的盐碱地,地里只适合生长水稗草和芦苇,但袁了凡竟然异想天开,改造盐碱地种水稻;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引入良种……三年实践,他竟然真的种出了黄澄澄的稻子,随后,袁了凡又带领百姓进行了一系列农业试验,并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自从来了袁知县,宝坻生活变了天。”宝坻百姓逢人就夸袁了凡。

1588年,是袁了凡53岁之年,孔先生算命他会死于此年八月初十。八月初十这天终于来了,八月初十这天又终于走了,他无病无痛,竟然一点事都没有。后来年事已高的袁了凡决定回家乡养老,他觉得自己一生甚是传奇,便决定将抗争宿命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于是袁了凡撰写了四篇文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他将四篇文章命名为《戒子文》,后因广为流传,大家将其称为《了凡四训》。

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主要因素,不是风水、不是星宿、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

中医当然有用了,不然传承这么多年的中医难道只是用来做心理辅导的?宫廷的那么多御医都是吃干饭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医能治病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凡事都没有完美的,中医有擅长的地方也有不擅长的地方,因为对疑难病症的见效慢,所以在西医盛行后,被人们有所排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中医在历史长河中所建立的功绩。

一、中医的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解剖学和医学分支已经出现。采用了四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针石、针灸、汤剂、艾灸、导引、配气和祈祷。自古以来,就有“医学与道德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经典——《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最早的医学经典。

二、中医的发展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出现在东汉时期,他就知道了“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并总结了“八法”。华佗以精通手术和麻醉而闻名。他还创办了“五禽戏”健身体操。唐代孙思邈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了5000多张方剂,并采用了辨证施治。因为孙思邈的医德很高,被大家尊称为“药王”。

三、中医的繁荣

龙门石窟的药方石窟门上刻有许多唐代的药方,多达150多种。使用的大多数药物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物。处方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和五个官科等。所涉及的药材可以在民间找到,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方便。这些方剂不仅能治疗常见病,而且能治疗疑难杂症,如食道癌,可采用治噎方治疗。10世纪日本学者将其列为《医心方》,显示了其价值和影响。方剂洞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方剂,在中医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中医的衰退

明清以后,温病学派出现并逐渐取代了中医经典学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于明末,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的衰落。在同一时期,蒙医和藏医都受到了中医的影响。医学在朝鲜东部也有很大发展,例如徐军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国力衰弱。与此同时,现代医学(西医)的涌入也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在中国,许多人提倡医疗现代化,而中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方式来检验它,中医陷入了是否存要废除的争论之中。属于中国医疗体系的日本和韩国医学也是如此。

从这些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中医在医学界的地位,如果真的可以取而代之,那么早就没了中医了,之所以现在还有中医中药的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不可替代。

算命是不是科学?算命是不是迷信?到底要不要相信算命?算命先生的话能不能听?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来人们的脑海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笔者早年学医,从不信算命,偶然地研究命理,甚至不时地替人批命,这一变化发展过程对如何看待算命提出一些自己看法,也许是因为自己先品尝了梨子而谈其味道,大约能予以大家一个比较具体的答案,让大家真正知道算命是怎么一回事。接触算命记得是十几年前,我还在医院工作,有一天一个盲人来看病,因为患不育而化验,听说他是算命的,便戏谑地说:“你是算命的,那你自己有没有算过你命中是否有小孩?”他毫无尴尬反应,一本正经地说:“我算我命中是没有小孩。”最后的检验结果确实印证了他说的话,他的病是无精症。当时我不相信算命,并未在意。还有一次,吃了晚饭后去河滨公园散步,经过一盲人算命摊点,盲人正在为人算命,便驻足静听,盲人每说一句,来算的人都说:“是”、“对”。出于好奇,等算完后将手伸过去,只说两字:“摸相”。盲人将我的手掌摸捏约五秒钟,即说:“别人算命两块,你算要四块。”我问为什么,他说:“你是吃笔墨饭的,当然要加倍。”我说我没钱,他说:“你不可能没有钱。”我失声笑出来,站起身走了。后来才明白按相理来论,手掌细润有肉多贵,就平常生活中干力气活的手掌大多粗糙。最令我难忘的是1993年的秋月,当时我正面临人生的选择,心境茫然,不知何向何从。正好有位朋友介绍说一和尚算命很准确,但性格怪异,爱喝酒。听说是不守戒的和尚,顿无好感。但转念又想,既然怪必定有他独具凭依的本领,于是带上酒前往寻求指引。当时讲的大多不记得了,只是讲到去向,特别留意,他说“你命生冬日,怕冷,应该去南方,有火温暖,定然改变,有所作为。”当时亦用开玩笑的口吻问:“何时结婚?”他说,你今年放过一个大好机会,要待95年方能找到对象。所说的大好机会,的确有某官千金,但自己因事业无成而未果。95年初到北海,果于同年找到一结婚对象。从这时起便相信算命确实能给予人一些方向提示,特别是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在人失落、郁闷、困惑的时候。于是便开始学习《周易》、《三命通会》、《渊海子平》等典籍,希望学会后可以帮助指引人,使别人同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初显奇妙 97年秋日,我朋友谢君来电话,说有两个朋友要见识一下算命,问是否有时间。我平常对自己研学的这一门非常看重,不轻易给人算,特别是不相信的人,因为万物皆是有个因缘产生,不相信的人只是他对这一门接触的缘分还没有到,我没有弘扬这门学科的愿望,故没有热情去推销宣传,只是有因命途苦恼的人而尽可能地给予一些生活的开示和引导。非常不愿意地约在晚上,如时而至,一行三人,首先奉上几袋水果,然后很客套地说“请教”,谢君分别介绍姓名、职务。我沏好茶,坐下便声明:“我对算命以前亦是不信的,只是自己研究实践后,才发现古人留下的东西确实不能单用‘迷信’就一棍子打死,这门学问能历经一朝一代流传至今,其生命力已足以体现出它的价值。本人对这门学问研究时间较短,即使我不能算准,亦只是我自己水平不高,并非这门学问是假。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八字祖师李虚中的墓志中记载,其测算时‘百不失一’,可以想象确实还是有人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准。”说罢即请田某的报出生年月,我排好后说:“93年有官非。”对方说“没有”,我又说:“94年有破财。”对方仍说“没有”,因为对方不相信算命,故回答非常果断,不容丝毫商量、询问的余地,我见连续二次不中,心想最后再断一次,若真不准,就另请高明,“96年上半年没事,下半年出了事,对不对?”话音刚落,谢君和黄某都笑起来,田某连忙点头说“是”,我问“是什么事”(我水平有限不能直断其事),田某说开车撞死人,我说既然是撞死人,那死者是男性,年龄大,田某回答“对”。后来又回答些其它问题便算完了。接着黄某问他刚考试能否出国?我排好卦说:“你的考试成绩很好,但对方相克,有困阻,最有利的时间就是今年冬天,若冬天过了没有批,就不行了。”黄说:“成绩全过关,通知时间也差不多就冬天,到时看了。”第二天,他们请我吃饭,大家认识了说话便随和多了。田某几杯酒下肚,话匣子便打开,说起以前在海口打架的事,我问是哪一年,回答是93年,我责问断你93年有官非为什么说没有,他不吭声,只是笑,一看便知是想考我。田某又说以前有人讲有三条人命要出在他手里,现已经两条,我略略思索,便开口:“第一条是84年,死者亦是男性,年轻人。”答“对”,紧接着又说:“72年你死外婆,对不对?”“这个......”他马上拿起手机,给他妈打电话,经证实亦对。后来到98年,听谢君讲黄某去新西兰了,与测差不多,差一点没有去成,大使馆发来的通知函是英文,单位无人认识,加上关系处得不太好,便给弄丢了,后来回单位听说,又赶紧央求大使馆重新发函,还算幸运,也就是在冬天办完。 98年三月,我去廉江搞周易讲座,有一文姓老总求测,到办公室后,没有寒暄,便叫报出生年月,排好立即说:“我先讲你过去的流年,讲错的请说出来,因为我是在研究,说错了对我是一个提高的机会,没有关系。”对方只是微笑,我喝一口茶,说道:“你35岁以前家境贫寒,真正好转是35岁以后,83年至87年顺利,88、89年有官非、破财,92、93年发财但有官非,94年对妻子不利,95、96、97年平常。”对方点头:“大体上都对,很准!”并没有明确指出错的地方,后来请吃饭,方知他不善言谈。据邻座讲,他89年坐牢、90年出来,确实92、93年发财,现有外遇,与妻子分居。算命思考提起算命,总会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好象算命真就能将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大事小事全部罗列出来一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那里会有“神仙”将你的一切了如指掌。严格地说,没有那个人能保证他就百分之百的算得分毫不差。所谓“算”只是通过古人总结的五行生克进行推理,得出一个可能已经发生或将会发生的结论,所以说算命只能是预测,通过掌握预测技术的人对你的人生轨迹进行一次模拟,而这种模拟与实际的轨迹往往会有出入,而出入大小又与预测者的水平有关。水平高模拟重合的多,便形成了你对“命运”二字的认可和定位,以为一切皆注定,其实你走的轨迹才是实实在在的,模拟永远只是虚拟,现举实例来叙述差异。大约是97年冬,有一潮州老板找我预测,我排好四柱后,第一句就是“93年发大财,是不是?”对方不动神色地说:“请继续说。”我毫不客气地讲:“你一定要告诉我,因为我是运用推理,没有印证,不能证明自己的思路是对的,只有证实后才有利于往后推断。”对方吸了一口烟,说道:“你讲的对,93年确实有一笔大财约两千多万,但我没有要,我是信佛的,我拿了要死很多人。”我很惋惜地说:“你应该要,你可以将此财用于慈善事业、希望工程。”对方再次强调:“我不能要,我是信佛的,我家供有菩萨。”为什么我说应该要,因为接着94年下来尽是破财,事实亏得很惨。 98年二月在廉江市,某主任预测,推算完他本人的一些概况后,突然问我:“你看我孩子怎样?”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八字,说道:“从八字推断你有两个小孩。”对方点头,“再明确一点说是一男一女。”“不是,是两个儿子。”对方急切地回答,我接着说:“既然是两个儿子,那一个儿子听话,学习好,另一个儿子不乖,爱惹是生非。”对方说是,后来得知最令他头疼的就是儿子。那么为什么我断错了性别后又能说对呢?这里不妨介绍一下简单的推理,在命理中,官杀为子女,官杀是一阴一阳,四柱明透一官一杀,自然是一男一女,既然实际是两男,那一女(阴)变男,自然是不循常,不循常在生活中亦只是打架生非了。还有一例也是笔者断错的,戴某,97年在朋友家谈八字,朋友递给看,我断以前的大体都对,只是说92、93年破大财错了,从命理推断92、93年是破财,但实际92、93年北海房地产正热,此君炒房一下子就赚了几十万,可是到94年降温后,亏损完又变穷人。所举这些都是预测模拟与实际相出入的,这就说明不要完全相信模拟的东西,应该以实际的为准,不能说测出什么时候好、发财,就坐着死等,这是不现实的。比如测病什么时候好,不去吃药积极治疗,坐着等,岂不是耽误了治疗时间吗?再如测考大学能考上,就不学习了,大学又怎么能考上呢?不管模拟结果是好是坏,都应该踏踏实实地去工作、去努力、去奋争。反过来说,一旦遇上预测水平差的或模拟错的,那不是悔之晚矣。所以对预测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去看待,不要听说某某算得很准、很神,便盲目相信去试,这样做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外,没有什么收获。我通常帮人测,尽管有时很应验,但对于未来,我总是不绝对地告诉对方怎样的好、怎样的坏,而是以一个做学问人的求实精神,用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语句来引导对方,使对方不至于堕入“命运”深渊。那么,要不要相信“算命”,首先就要回答“算命”是不是科学?我的看法是算命不是通常讲的科学,它只是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古人在大自然生存抗争,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其表达形式是赋予一些符号特有的生命意义,并以此进行演绎。就犹如英语,以26个基本字母组成单词、一句话、一本书,你不懂26个字母以及特定的语法就不会看书、写书、与书的作者交流。所以信不信算命并不重要,但知道它是一门学问而不是迷信才是最重要。因为信不信是建立在准不准的基础上,这本身取决于传播者的水平。就好像医学,医生治好与治不好你的病,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不管治好与治不好,你都不能否认医学是一门学问一样。在此希望有文化的人去学习继承这门学问,只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它,才能更好地认识它、应用它。作为普通人,平平淡淡过一生,对未来知也罢,不知也罢,若一定要知,千万别当真。(写于1999年广西北海)

孩子总和你 对着干 读懂他的 叛逆 ,做称职的父母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