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常识 > 文章页面

传说浙江有一个算命高人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想要改变命运,需要有这三种心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传说浙江有一个算命高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传说浙江有一个算命高人以及了凡四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有谁知道浙江嘉兴地区的婚嫁习俗啊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了凡四训***是真的吗

说亲

净空法师 了凡四训的算命改运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筀,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旋三转,才于鼓乐声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时,有的地方船上置两根带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后,急速行驶,竹篙撑岸,以不沾水为吉。船出港后,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经的桥上讨喜钱,称“拦水港”,不满足要求则阻挠不放行。至男家门前时,依次铺五只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进门,传递麻袋铺路,称“传代”。用五只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后,“吃寿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虚设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礼毕,新郎持红绸带牵着新娘,由两青壮年持一对花烛导入洞房。洞房坐床男东女西,传说新娘坐床面积多,兆婚后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则兆婚后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谦让,紧靠而坐。坐床后,新郎用秤杆(寓称心如意)或甘蔗(寓节节高,老来甜)挑起新娘盖头的红纱巾。喜娘将枣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帐内四处抛撒,称“撒帐”,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盐一带有《撒帐歌》:“撒帐东来撒过东,夫妻双方多和睦,撒帐南来撒过南,人丁兴旺子孙多……”。平湖农村,旧时有吃“小夜饭”的习俗,即婚礼结束,长辈从新娘的箱子里取出两碗合在一起的冷饭,上放几根咸菜,让新郎新娘并肩坐,各自把咸菜冷饭吃完。

建国后,农村婚礼习俗有所变化,迎娶不用花轿,代之以船。订婚时彩礼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须备名目繁多的礼金。近十多年来,有以自行车迎娶的,婚后和城市一样,外出旅游度蜜月。自80年代以来,农村之喜酒与城市相似,新娘参与酒席,向宾客敬烟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盘、热炒为主,配以全鸡全鸭点心等。以瓶装酒取代家酿米酒,每桌酒席所费约二百元左右。

城市农村新郎新娘举行婚礼之日,男女方家长和近亲长辈须向新郎新娘致送“红纸包”,俗称“见面钿”。

结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设宴招待,称“望潮”。嘉善一带俗称“通灶囱”,嘉兴俗称“吊烟囱”。民间相传,昔时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将烟囱堵死,新娘烧饭时烟雾弥漫,受到公婆指责。其兄弟来探望,发现蹊跷,用长竹竿通烟囱,烟道畅通,烟雾消失,饭菜烧好。此传说含有娘家兄弟为保护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国后仍流行。

回门

清代称“对月”、“望对月”。即结婚一个月以后,夫随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带去一桌酒菜,俗称“桌面礼”,岳父母也送见面礼。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回门不限于满一月,多数三天就回门。

本人尤喜欢《论语》,曾辑录经典语句百余,现发布如下,愿与您共同欣赏解读,有志者请参与,共同品味它的博大精深,绵远意蕴。

本人尤厌恶儒学,以前无奈或无聊而学了一些,现批判如下,“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与我臭气相投者分享。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条:弟子……,分明最对小孩子说的。这一条教大家谨言慎行,切不能有开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条教大家当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亲信(实质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条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统治的人学会忍耐。

4、刚、毅、木(朴实)、讷(ne,慎言),近仁。

这条教大家做一个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条有道理。

6、当仁,不让于师。

这条也有道理。可惜后来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条告诉大家反思,自我批评是有道理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立身社会)也。

这条告诉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诉大家进步的道理,实质上又有“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的不良倾向。

11、以约(随时自律)失(错误)之者鲜矣。

这条也有道理,告诉大家“要记住怎么做是错误的”,让但是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错误,儒家始终也是这样,告诉大家不能怎样做,而从来不说应该怎么做。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条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求),闻义不能徙(xi,迁移、听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条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学而无用”。

14、子绝四:毋(wu)意(猜测)、毋必(绝对肯定)、毋固、毋我。

这条更绝,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试想一下,照这条说的,没有任何正确的想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换句话就是听上级领导的而自己什么也别想。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笃(du全心全意)敬,虽蛮貊(mo,偏远)之邦行矣。

17、躬自厚(严于律己)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条是作人的道理,不过前面的道理说得很对,最后的目标却太世俗无聊了“则远怨矣”,就是为了不挨骂么

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条是正确的,知错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条说得是孝道,不过太过份了,(幸亏孔子时代人的寿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现在这么长寿,子女就别干什么大事业了)

20、不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这条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说“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别人的想法就那么重要吗?

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太贪

2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因为现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进取。

2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次于“生而知之”)。

这条告诉大家一个学习的方法就是“博学”

2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条有道理,心胸开阔些才好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条是屁话,就跟算命先生说得一样,两头堵,总有一头对

2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条有道理,少说多干是对的。

2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错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条所有的话都“有道理”,但再往后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知者”呢?

2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条对于有些人适用,即有“大德”“大谋”的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大谋,就无所谓了。

30、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这条有道理,不能人云亦云,没有实际根据就乱说

3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愠(yun,怨恨),不亦

君子乎?

这条有道理

33、(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真啰嗦,这条和第27条一样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条看似有道理,但我们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谓的“君子”吗?我看不如“野”“史”一点比较自在。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不安)。

这条说得就是我,小人嘛,没有君子的胸怀,委委琐琐、每天发愁、走路靠边、下棋占角,难当君子啊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条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干好事,不过必须要搞清楚他干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条也太过份了,要求行为循规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

3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条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

39、君子矜(jin慎重)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条告诉读书人,有了不满也要忍着,更不能聚伙造反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不端)废言。

这条有道理,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犯错误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不对

4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后患),见得思义

这条≈绕口令

4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条告诉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干涉他人“内政”

43、居(处在岗位)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条告诉大家要勤恳,要听话

4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条有道理,当官要以身作则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上条

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条还是老毛病,告诉大家怎样干不行而不告诉大家怎么做是正确的。而且道理也不对,“名正言顺”是不是

事就一定能成呢?反过来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干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名是外在的,是外因,而干事情的能力才

是内因,所以这认为这条是本末倒置。

47、君子名(定下名份)之必可言(讲得出道理)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马虎)而已矣。

这条和上条一样,还是以“名”作为立足点,强调形式生于内容。

48、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条是一个很好的道理。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执行。遇事要考虑多方面原因,该速战的不能为了等“时机成熟”

而错过了已经很好的时机,在不失大体的情况下先得一些小利也是不错的选择。

49、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yu)?(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新序.杂事三〉)。

50、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出力)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这条有些道理,是给统治者说的治国之道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条有道理。

5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倦而不得)。

这条是难得的真理,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5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条是学习的道理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条有道理

5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这条有道理

5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条有道理,不过再加上一句“学不如干”就更好了。

5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

而未能之貌。)

58、子曰:“有教无类”。

这条好有道理喔,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试问孔子的学生又有几个农民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不出差错),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条明显是歪理,第一句“生死有命”是让穷人认为自己就应该穷,第一句又在讲“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庸

人哲学,第三句还凑合。

6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这条有一个绝佳的解释:“我十五岁就立志要办学(因为很赚钱),交三十两学费的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两的

可以问老师问题直到没有问题为此,交五十两可知明天考试的命题,六十两可以让老师专讲自己喜爱听的知识

,七十两就随便了学不学都能毕业。

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条有道理,说的是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6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何矣。”

这条有道理,没必要老是想得太多,想两次就够了,剩下的边干边想。

6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条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6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这条有道理,非而知之是不对的(可惜孔子却鼓吹“生而贵之”)

6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像流水一样),不舍昼夜。”

这条哲理

6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i),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条讲了持之以恒的道理

6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这条有道理,长江后浪推前浪

6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条说一个人要意志坚定

6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条说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70、言必信,行必果。

这条有一定道理,言出必信,但干什么事在于行动和奋斗的过程,不在于结果,“不以成败论英雄”。

7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错字“己”应该是“已”)

这条看似有理,实际“行已有耻”本来有理,但以“君命”有目标,也太不值钱了。

7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言直上)。”

7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条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排除“盗亦有道”,梁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7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5、颜渊喟(kui)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学知)而上达(探求道德),知我者其天乎。

这条说了一个良好的品质——“走自己的路”,然而孔子这句说得太空,他的思想是以他人的思想行为作为参

照的,所以“下学而上达”根本不可能。

77、过犹不及。

78、“闻斯行诸”—“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仲由)也兼之,故退之”。

79、既来之,则安之。

这条有道理

80、无可无不可。

这条废话,说的是“没有什么不行的”

81、曾子曰:“慎终(父母后事)追远(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矣。”

这条告诉大家对重视先人的后事,但孔子提出的目的的让百姓忠厚并且不思进取,永远生活的先人留下来的过

去。

82、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条有道理

8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宽博)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条说把“仁”当成一项伟大事业来做

8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条说的“学以致用”的道理很好,但最后又以倒霉的“仁”为目标。

85、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显示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这条是其弟子对孔子的吹捧

86、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这条有道理

8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怜悯)不能。

这条说的是“宽于待人”的道理

88、子夏曰:“大德不逾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这条说的是“不拘小节”,有道理。

89、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这条有道理,不能过分注意小事而忽视了大事。

9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条说君子的改正错误,不过说“人皆见之”太过偏激了。

9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没有),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条说的是学习要持之以恒,逐渐积累

92、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这半句有道理,但没有写出后半句“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后半句说这些农工业的小技能不能成大事

,君子是不干的。这一整句说明孔子从思想上还是鄙视劳动者的。孔子自己看不起我们这些“小道”没什么大

不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要听信孔子的屁话而看不起自己。

93、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计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9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子)

这条是劝大家做事本分一些“本立而道生”,大家本分了,统治者也就“道生”了。

9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条本来是有道理的,告诉统治者要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安定,但是孔子把平均分配的范围限制在了“士大夫”

的贵族之内……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啊。

96、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贡)

这条和“己所不欲”是一个意思,有道理。

97、“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条我就不赞同,我认为:不学诗,以嘴言,不学礼,以腿立。我们没必要干什么事都按固定的老套路,“走

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9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不行)矣哉。

这条是半句,没什么意思

9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条有道理,说了人生下来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品行,但孔子又肯定了“生而贵之”的贵族遗传学说,真是自相

矛盾。

100、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条有道理,说话只要让人听明白就行了,不过这又和他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相矛盾。

10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这条有道理,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要坚持。

10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条,我想问一下,您是不是老百姓,连这么残忍的话都拿来当作经典。这句的意思是这样的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大体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假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只能满足‘粮食、军队、对统治者的信任’三个

中的两个,那么暂时去掉哪一个呢?”孔子说“先不要粮食。要说死,人总是要死的,但没有统治者的威信,

国家就不存在了……”

呜呼,老百姓吃不饱饭饿死了没人管,而国家的绝对统治要维护,这是什么逻辑?难道百姓都饿死了,只剩下

几个肥头大耳的贵族,国家就能发展吗?难道这就是您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吗?

10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条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10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条说:志士把“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105有子曰:“礼之用,和(中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得心应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条也很荒谬,古之圣贤治国的自然和谐之道是正道,是内在的、自然的,而孔子却要求用外在的“礼”来节

制、指导和谐是不行的。这条体现了孔子重外在轻内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思想,当然,这也是我国所

谓的“优良传统”。

106、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兑现)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这条有一些道理,但孔子又以外在的“义”“礼”作为最终目标,实在是……

10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

这条说了“礼”的重要,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事倍功半;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

;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做事没有条理;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其实孔子这条理论恰巧是自掘坟墓,我们反过来看,没有“礼”的后果是多加辛苦、畏缩、尖刻等等,这些都

只是小问题,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礼”,而忽视了“恭”“慎”“勇”“直”这些基本的内在的品行,那后

果就不只是这些小问题了。

108、克己复礼为仁。

这条明显地阐明了孔子所谓的“仁”。遵守“礼”的要求就是“仁”,刚才我就说“礼”终究是外在的,内心

丑恶的人也可以精通礼节。

比如日·本·鬼·子,每天见面要礼节周全,但是却常常实行惨无人道的杀戮,战斗结束就把战刀擦干净放

整齐,但这刀再干净也归是满带血腥的屠刀。

10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条中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孔子却更正“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

礼之人。”说明两点,第一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并且认为劳动者天生就是贱种,劳动者应该接受自己贫穷的

现实并为此感到快乐。第二孔子认为富人的首要任务是学“礼”,而不必帮助穷人摆脱贫困。

1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说了,这条又在说“礼”

11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条: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我认为“中庸是狗屁”

11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条好像又是半句

1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品性完美的人)矣。

这条第86条有

114、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1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食禄)。

这条有道理,要先想怎么干事再想能得到什么。但是可怜的是孔子只把这一原则用在了“事君”上。

1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u瞎子)。

这条是说话的礼节,有道理。但孔子只知道礼节,而没有提到说话的内容。假使一个人再懂礼节,却说不出实

际内容,那才真是说话的大忌呢。

117、时(适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这条有一定道理,但说的还是“要以别人喜恶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个可笑的道理

118、用之则行,舍(不用)之则藏。

这条有道理,能屈能伸

11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不及别人)。

这条是孔子教育学生:要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恭维别人,才能做到通达。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质直”

并不是直率、正直的意思,而是孔子所谓的不偏不倚、合乎理法的“直”

12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信实)、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奉承),友善柔(口蜜腹剑),友

便佞(ning夸夸其谈),损矣。

这条是交友的道理

121、不逆(猜测)诈(搞欺诈),不亿(臆度)不信,抑亦先觉者(最先觉察别人),是贤乎。

这条说的是要学会识人。当然这是一个好道理,能识人是好的,但孔子却过分鼓吹了“识人”的作用。

12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重视)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an惧怕)改。

这条有道理。

12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总结说出)”。

这条有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离经判道)矣夫。

这条说的是孔子的追求:学文、学礼,不离经叛道。

125、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条有道理,要问心无愧就会无所畏惧

12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条有道理

127、君子易事(事奉)而难说(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

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这条有道理,往往君子是很难侍候的,给他帮忙办事也不一定说你的好。

128、君子义以为质(基础),礼以行之,逊以出(表达)之,信以成之。

这条说了一个君子的标准(真是麻烦啊,所以我不作君子)

129、君子贞(坚守正道)而不谅(固执)。

这条有道理,不能过于固执

13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

之在得(贪多)。

这条有道理,要戒色戒气戒贪

131、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位置)而众星拱之。

这条有道理,首先自己要有自己的道德。

132、多闻阙(que留下)疑,慎言其余,则寡(错)尤;多见阙疑,慎行其余,则寡悔。

这条说得道理,要多听多看,再从中选择有把握的。

13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条是孔子的一个笑话,因为他已经多次提出“生而知之”是错误的,但在贵族面前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真是个小人。

134、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条又说了孔子的保守思想,只敢于说而不做,只停在古人的成果上而不敢创新。

135、其言之不怍(zuo惭愧),则为之也难。

这条有道理,讲大话的人越是说得肯定,话讲得也越离谱

136、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条啊……所以说孔子是富人不知道穷人的日子不好过啊

137、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条挺有道理,孔子幸亏没活到今天,要不然我早上去骂他个丫N的了。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精髓“仁”“礼”“中庸”,都是片面的、流于形式的,唯一的作用是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个大问题不知道读者朋友是否想过,先生的《了凡四训》是真的吗?!当然,编者并不是怀疑论者,之所以冒出这个想法,一是有这种怀疑的,历史上并非编者一人;二是文中所叙述,太为玄乎,包括孔先生算命之精准、先生行善得福报之丰厚、各案例中的gui神说,简直就是一部明朝版的玄幻小说;三是有负才有正,有阴才有阳,有怀疑才会有肯定,而真理又都是求证出来的,所以先生的忠实拥护者不用着急,听编者慢慢道来。

该书值得怀疑的地方不在全部,而是在以下几个细微几处:

一、了凡先生是否真的算过命以及孔先生是否是真实存在,因为按其所说,实在是过于精准,甚至精准到吓人的程度。以往类似,都是传说,先生所述,记录在案,故是真是假?

二、先生所得,到底是命中该有,还是真的是因行善而得的福报,这个完全无从考证;

三、了凡先生所列举善有善报十案例、卫仲达进阎luo殿、自己敬神祷告这些例子时,都有板有眼的提到仙人、gui神,但在其自身,却从未提及,唯一一次出现也不过是“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的一个梦,所以其行善得福报的神秘力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就得发挥聪明才智,仔细思考了。

首先说大概的历史渊源探究。有学者专门进行过考证,《了凡四训》中所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有姓的人物,在这52个人中,嘉善县18人,当时在嘉善的4人,嘉兴府秀水、平湖县等10人,浙江余姚、鄞县、仙居等县和时在杭州为官的10人,福建省7人,江苏省常熟、江阴各1人,山东省1人。这些人,在其他文献中确有记载,或是先生之前的知名人士,或是先生同时代人。《了凡四训》本身是写给儿子的家书,后又被公开,所以不可能信口而说,捏造事实,胡说八道,如果那样必然被袁天启看破,爹骗儿子,这明显不符合逻辑。又因为除了第一篇《立命之学》,其他三篇的内容基本都是总结和案例,因此可以断定,先生所叙述,大部分都是真人真事,这是大背景、大前提。

接下来的就是最不好求证的孔先生算命了。首先是孔先生到底有没有其人,或者说先生的少年时代是否出现过类似这样一个人,从而改变了先生的前半生,对于这一点,除了先生自己的口述,没有别的旁证。专业学者翻遍典籍,也没有再见到孔先生的影子,所以到底有没有孔先生,或者说孔先生是不是了凡通过行善改变命运这一信念才改变命运,那就又得分析了。不过实际情况是分析也是瞎分析,基本等于臆想,所以索性就不分析了。

最后探讨的,就是先生所得,到底是命中该有,还是真的是因行善而得的福报。如果其命中该有,那么《了凡四训》的核心意义就是伪命题,但是,这个真相,别说是您,就是敢满嘴跑火车的编者,都不敢下结论,唯一的办法,就是只能四维空间被求证才知道答案了。

虽然说了一大圈等于啥也没说,但请读者您也暂时不要呕吐,待我说完一个概念后,您必秒懂:神道设教。这个词,出自《易经》,原文为“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gui神祸福之说。神道设教的完整意思是:本来可以直接说道理,人们可能不信,于是利用gui神迷信作为手段和工具,最终达到教育教化民众的目的。

嘿嘿,一个吓人的话题,最终引出“神道设教”,于是乎,一通百通,疑惑顿消,由此看了凡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就叫办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真高!

文章分享结束,传说浙江有一个算命高人和了凡四训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年初九论道 君子有九思 ,孔子语录千百句,我最喜欢这一句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